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工作动态 >> 正文

湖大青年邂逅古法蓝染,探寻非遗活化传承之路

通讯员:牛一冰 冯灵茹 张博雅 许唯薇  发布时间:2024-09-10  浏览量:

蓝染,这一源自千年的古老技艺,以其独特的魅力,穿越了历史的长河,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桥梁。近日,来自tyc1286太阳成集团的“青‘化’凝韵”实践团队前往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蓝印花布博物馆、通州区二甲镇曹裕兴染坊和区印染厂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调研实践。团队成员通过亲自体验蓝印花布制作流程、参观博物馆、采访非遗传承人工匠等方式,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自李子柒拍摄视频记录南通市蓝染工艺之后,蓝染就成为了南通乃至全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团队首先来到了当地的博物馆,在丰富的展品和详实的资料中,追溯蓝染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脉络。博物馆内陈列的蓝染制品,无论是精美的衣物还是细腻的饰品,都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湖大青年学子们对蓝染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深刻体会到了蓝染艺术的深邃与魅力。

馆内参观的大多是青少年以及家长们。“小同学,你了解蓝染花布与普通染布的区别吗?”在随机采访中,队员们与青少年们一起探讨了蓝印花布的染色原理、讨论了蓝印花布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学校教育中对蓝印花布文化的介绍等等。或许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还未能深入了解靛蓝的由来与染色的原理,但青少年们的踊跃参与体现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意味着非遗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正在逐渐扎根,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 课本知识,而是主动寻求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为何古法蓝染在现代生活中仍旧可以大放异彩?团队走进蓝染工厂,探寻古法蓝染在现代社会的“守正创新”之路。“蓝染是技艺类非遗,要追求技术革新,有创新,才能有市场”,曹裕兴蓝染工坊第五代传承人江荣如是说。当问及蓝染是否可以和化学手段相结合发展时,江先生的看法不同于16年前传承人的看法。上一代传承人认为“不改变,才是非遗”,而江先生认为“非遗应该是动态发展的”区印染厂也认为非遗传承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工艺的改进,江先生认为镂版、豆粉、防染等核心工艺不能变,才是蓝印花布技艺的传承,而与现代工艺结合,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流程,可以进一步减少水和能源的消耗,降低废物排放,实现更加绿色的生产模式。同时,在参观过程中,可见洗衣机代替人工,醋酸或柠檬酸调节酸碱性已经应用于生产,蓝染目前创新之处大多体现在刻板印花图案、布料、成品布的大小、用途等操作性阶段。


蓝印花布博物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吴元新教授表示目前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合作开展国家级课题,并期待与更多的高校合作。通过交流,队员们了解到蓝染花布在国内外的市场情况。在国内,工厂目前的销售对象大多为中高消费能力群众或定制产品,同时已开通淘宝、抖音、小红书等线上直播带货与宣传方式,产品的形势各种各样,已渗透进如生活层面;在国外,吴教授谈到目前在日本等国家接受度较高,但因色牢度等尚未解决的品质问题,蓝印花布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仍需要技术的改进提高。总之,蓝印技术虽然已经有较大的影响力,成功走出国门,但是想要更好的发展壮大,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蓝染之艺,匠心独运。通过本次的三下乡项目,队员们与不同人群进行了交流采访,在详细了解目前蓝染技术现状的同时,也知晓了化学人在改善蓝染技术可以努力的方向。非遗传承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的背景下,非遗传承都会有不同的侧重点,项目成员希望通过本次的近距离调研,帮助蓝染技术更好的传承下去,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大发展,促进乡村振兴!